方法論解析:分析任何一個問題有兩條最基本的原則必須遵循,第一,方法論正確,第二,資料確切。這也是衡量某一命題是否正確的標準。在杜氏淵源這個問題上,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運用中國最具權威的正史中所記載的史料以及郭沫若、范文瀾等歷史學家的研究成果為依據,對公元前841年以前還沒有用文字記載的歷史進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特別是運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基本原理,對史前的神話、傳說以及考古發(fā)現等進行嚴密地考證,歷史和邏輯一致的辯證法再現了杜氏淵源及其歷史的科學性。
一、杜氏是最為特殊的、得姓于五千年前黃帝時代的一姓
杜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傳承至今,人丁興旺,繁衍昌盛。在中華民族姓氏按人口多少排列中,現序居47位,杜姓分布范圍很廣,遍及世界各地,主要居住在中國大陸和港臺地區(qū)。得氏時間可追溯到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時代。
偉大的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用文字記載歷史的歷史,始于公元前841年的西周共和元年,此前歷史的研究,主要以神話、傳說、考古以及金籍訓詁等手段進行考證,它是以邏輯內在的力量再現歷史真實的。
《世本》是由戰(zhàn)國(前476年——前221年)時史官所撰寫的一部重要典籍,它記載了黃帝(距今五千年)訖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時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所居都邑及勞作等情況?!妒辣尽肪陀小岸趴底骶啤钡挠涊d,并注為“黃帝時人”。這在儒家十三經典之一《尚書》里的記載中也得到印證?!渡袝分幸环N訓誡勉勵的文告《酒誥》中說“酒指所興,肇自上皇”。且據公元前841年始有文字記載歷史以前,獲得歷史真實所憑借的重要手段之一的“傳說”中所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即(掌管家務膳食的官,當時是最重要的官),這說明黃帝時期已有杜姓,而且杜康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釀酒鼻祖。雖據1983年10月在陜西眉縣馬家鎮(zhèn)楊家村的考古,發(fā)現了距今近六千年前的酒具,證明我國酒文化有近六千年的歷史,但根據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這一衡量社會發(fā)展程度的根本尺度,當時的酒猶如美索不達米亞人于七千年前釀出的葡萄酒一樣,乃果品酒類,真正用糧食釀出的第一缸酒者,乃我杜氏始祖杜康。
土中生萬物之木以資生萬民之健康,將木和土合二為一為“杜”姓,正好與杜康所在黃帝部族中的司官職責即杜康之名“康”相吻合,而且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到黃帝時,土中生植物之木的農業(yè)發(fā)展了,產品有了剩余,所剩熟食自然發(fā)酵被掌管膳食的杜康總結經驗釀出第一缸酒,也屬自然。歷史和邏輯一致的辯證法,進一步證明了上述結論的正確性,而且也無可非議地說明,“杜”姓的歷史已有五千年了,而且是最尊貴、與社會發(fā)展到有了農業(yè)直接相聯系的、五行中唯一占有兩行的特殊的姓(“桂”姓雖有木、土,但它是木桿插地為圭,與時間有關,含義不同于與世界上最重要產業(yè)農業(yè)相關的“杜”姓),以至于后來對農業(yè)做出較大貢獻的其它族姓賜以杜姓或冠以我祖杜康其名。如據《魏書·官氏志》記載,使鮮卑族漢化程度大大加強的北魏鮮卑族拓拔孝文帝于493年遷都洛陽后,不僅將鮮卑族拓拔氏“宗室八姓”分別改姓為穆、陸、賀、劉、樓、于、嵇、尉,而且將鮮卑族內與拓拔氏并列的、對農業(yè)做出重大貢獻的三字姓獨孤渾氏賜姓為杜姓。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第二代王也以先賢杜康之名冠以太康,第三代為仲康,第五代為少康,說明這幾代王的功德近于杜康之勞,但許慎的《說文解字》將少康解釋為杜康,則有悖于夏朝(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大禹始就由禪讓制改為世襲制)始為世襲制的歷史事實。
二、杜康隨黃帝征戰(zhàn)后,定居于中原腹地長安
五千年前,現有中國版圖內分四大部族,即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我杜氏的祖始爺杜康跟隨華夏的人文始祖黃帝,生息繁衍于大西北黃土高原的崇山峻嶺間。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原始游群時代的采集業(yè)、狩獵業(yè)以及稍后的畜牧業(yè)漸漸被穩(wěn)定的農業(yè)所代替。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中最基本的一條原理,適宜人類居住的環(huán)境,逐漸由樹木叢生的山區(qū)轉為漸顯現出其地理環(huán)境的優(yōu)勢、適于農業(yè)發(fā)展的中原,西部戎族黃帝和炎帝兩大支系為了搶占中原,開始了戰(zhàn)爭。迫于黃帝支系的強大壓力,炎帝不得不聯絡東夷、南蠻共同抵抗黃帝,在現今河北逐鹿縣境內進行的最后一仗,黃帝徹底打敗了炎帝的聯軍。后來通過通婚關系,三大部族融為一體,因所居住的地域有特殊地貌華山,固將這一特殊融合體稱為“華族”,又因住在中原(陜西關中平原,山西南部,河南西部),所以又叫中華族,夏朝時叫夏族或稱華夏族,漢朝時叫“漢族”(北狄在漢時稱匈奴族),但唯有我杜姓,獨自傲居于京城附近,雖通過通婚關系也融入中華大家庭中了,但其姓在延續(xù)過程中嚴格的倫理規(guī)范,使之永遠是個大家庭,這也是“天下杜家不分戶”的基本含義。現在的中華民族是個廣義的稱謂,非狹義的僅指漢族,而是指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
三、杜氏的發(fā)展史演示了整個華夏文明的發(fā)展史,進一步證明了杜氏淵源的科學性
作為掌管黃帝膳食的宰人杜康,跟隨黃帝征戰(zhàn)過程中,先后到過河南河北等地,在現今河南洛陽南面的汝陽一帶,有杜康仙莊,曾是杜康較長時間居住過的地方。戰(zhàn)爭結束后,杜康定居中原腹地現今長安境內。三皇五帝的第一帝是黃帝,第四帝堯時,堯的兒子丹朱被舜封為唐侯,在今山西翼城西建立唐國,丹朱后裔劉累在夏代為夏朝第十四代君主帝孔甲的臣子,他善于飼養(yǎng)龍,孔甲賜號曰御龍氏。越過商朝到西周初,劉累的后代復歸黃帝時主要十二姓之一的祁姓,仍居唐地,但不安本分,發(fā)生叛亂,致其國被滅。周成王將唐國舊地封給他的弟弟叔虞,將其亂民遷至京城長安附近,由望族京兆杜國代宗周國馭之?!缎绿茣ぴ紫嗍老怠分v了這段歷史的基本事實,但缺乏歷史的辯證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正是如此情節(jié),先前幾次修家譜時,受《新唐書·宰相世系》錯誤考證之誤導而失之透過現象看本質,將陶唐氏堯之后代祁姓亂民遷到杜國放心于被望族之國強力管制,考為“亂民被遷到長安改為杜姓建立杜國”,并由此得出我杜氏“系出陶唐氏”的結論。馬克思說,“如果現象和本質直接合二而一,那么一切科學都是多余的了?!笔聦嵣蠚v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不可能將亂民組成一國放在京城附近,亂民遷到京城附近由望族(杜姓)之國管轄,實屬歷代國君所采取的特殊馭民手段。所以從本質上看,如上我們的考證方為歷史發(fā)展的本來辯證法。
五千年前杜康隨黃帝由大西北遷來定居于現今長安境內后,生息繁衍至周朝初,其后裔作為望族由宗周國分封建立京兆杜國。延用商朝重要建置,杜國受封為當時最高爵位伯爵,是為輔助宗周國的京兆諸侯國。西周末年,杜康的直系后裔杜伯為京兆杜國的國君,出于名門望族的杜伯,由于其卓著功勛、超凡能力和正直老實,周宣王(前827—前782年)時入選杜伯為朝中“大夫”,按周朝官制,天子“周王”之下有三公,即太師太傅太保。他們是地位最高的輔弼之官,充當周王的顧問,處類似于師長的地位,得到天子的特別禮遇。嚴格來講,三公不應該算是官吏。三公之下有“三事大夫”,即“任人、準夫、牧(又稱‘常伯’)”。大夫是實際管理國家事務的大臣,其中,“任人”負責官吏的選任和管理,“準夫”管理司法,“牧”是當時最重要的官職,是管理民政的。杜伯入朝后是分管民政的大夫,可謂官位顯赫,責任重大??蓻]有想到禍從天降,杜伯受人誣陷被滅,真可謂“氣鎮(zhèn)山川,精貫日月,非罪而亡,千古忠烈”。自此杜康的后代杜氏族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分流輾轉而遍及全國各地及海外。
西漢建都長安,自然將名門望族的杜氏所居之地由原右內史改置為兆示京城風貌的京兆尹,制所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地區(qū)(現今長安區(qū)),三國時魏轄區(qū)改稱京兆郡。由京兆望族到京兆杜國再到京兆尹和京兆郡等歷代不同稱謂,從杜康到京兆杜氏輾轉延續(xù)至今,越過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歷史上有多種杜氏淵源的說法,前文也都提到過。如出自祁姓系唐堯之后;系杜康的后代,但杜康即少康;由鮮卑族的獨孤渾氏改為杜姓等等。這些看法都是只見樹木不見林,斷章取義,沒有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去進行嚴密考證,或孤立地看待一些歷史事實,正如列寧所說,“在社會現象方面,沒有比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腳的方法了。羅列一般例子是毫不費勁的,但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或者完全起相反的作用,因為在具體的歷史情況下,一切事情都有它個別情況。如果從事實的全部總和、從事實的聯系去掌握事實,那么,事實不僅是‘勝于雄辯的東西’,而且是證據確鑿的東西。如果不是從全部總和、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而是片斷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末事實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甚至連兒戲也不如?!保袑幦?3卷,279頁)我們以系統(tǒng)論的觀點,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和確鑿的事實資料為根據,使杜氏淵源問題成為唯一性。
從杜康到杜伯再到全國各地諸如米脂杜欽或湖北仙桃的杜秀-;從大西北到京兆長安再到全國各地諸如米脂或湖北仙桃;從米脂杜氏紀念館到長安杜城遺址再到全國各地林立的諸如仙桃杜氏宗祠;從游牧社會到穩(wěn)定農業(yè)社會再到工商業(yè)以至信息社會,不僅是我杜氏歷史的真實寫照,而且也是整個中華民族共同以京兆杜氏所在地長安為支點,演示了整個華夏文明發(fā)展的脈絡,二者互相印證,一脈相承。讓我們杜氏族人為整個中華民族再次騰飛做出更大貢獻!
21世裔孫杜自強(1962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學院中文系)
22世裔孫杜修鴻(1982年畢業(yè)于北大哲學系)考證
2007年7月1日
(摘抄于米脂杜氏人物傳)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