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本:線裝十六開大闊本
頁數(shù):30筒頁
排版印務(wù):錦秋文譜/中華家譜館
紙張:一級宣紙
電話:18595903344 18530831893
網(wǎng)址:uibfy.cn
序
家之有譜,猶如國之有史,方之有志。家譜是一個家族的歷史,既可明世次、別親疏,又可尊宗睦族,教育后代。
《吳氏家譜》是以我曾祖守安公(又名:修安),茂林前分永旭公第八代孫,排序為一〇六世。生年(宗譜六四六頁為一八一七年,七〇五頁待考)卒年不詳。葬大隴溝稍頭北垾一畝田內(nèi)南向(現(xiàn)屬吳家老祖墳地)。因在太平天國時期為避戰(zhàn)亂遷居大隴。即以:守(修)、之(芝)、報、本、宗、同,六代為一支的吳氏世系譜傳。
斗轉(zhuǎn)星移,滄海桑田,先祖以勤勞持家,寬厚待人,積德行善之美德,起家室于窮白,立基業(yè)于亂世,我吳氏子孫在老祖宗的護佑下,人丁興旺,枝繁葉茂,兼德循禮,愛親戀族,深受世人贊許。
吃水不忘源泉,望木而思根本,二〇二〇年十二月六日,我攜妻玉蘭,女兒吳婷和五弟本枝、侄兒宗福分別從馬鞍山、當涂、合肥三地出發(fā),赴茂林尋祖聯(lián)宗。得到縣余局長,村謝書記,村主任吳宗富等領(lǐng)導的大力協(xié)助,宗譜主編吳文海先生,依據(jù)安公支下草譜整理編寫了修安公支下世系譜傳,歸入茂林吳氏宗譜。實現(xiàn)了我們多年心愿,歷代祖先泉下有知也必然欣慰。
本枝在尋祖聯(lián)宗中貢獻最大,不但所有費用由他承擔而且盡心盡力,不辭辛勞,是我所敬佩。
時維盛世,正當修譜。為了本族永遠保持聯(lián)系,為了綿延不斷的后代對先祖的過去有清晰的了解,知道自己祖屬何方,根在何處,永遠不忘祖宗,尊宗敬族。所以,我不顧才疏學淺,續(xù)修《吳氏家譜》。鑒于家族成員散居各地,新譜印刷每戶一本,共享先人之蔭澤。凡持譜之家,隨遷隨帶,延伸自續(xù),根余不斷。后代子孫對譜認親,繼傳百世。
這是輩之望也,是為序。
茂林吳氏一〇九世裔孫 本深謹撰
任寅年三月初五
二〇二二年四月五日于馬鞍山
凡例
一、本家譜是涇縣茂林吳氏后裔守安(又名修安)公支下六代之圖譜。
二、本家譜共一卷,內(nèi)容均在目錄中予以標明,統(tǒng)一編碼,以便查詢。
三、家譜世系序法,以得姓始祖泰伯為始祖,是第一世算起,茂林始祖文舉公(字萬一)是七十八世,至當涂大隴修安公是一〇六世,順序延傳。
四、家譜資料均是自愿申報,經(jīng)各戶審核確認。主要內(nèi)容:父母,本人及妻,生庚年,月,日,時。歿者除載明歿庚外,另注明葬山。子女名字,女嫁者注明所嫁何處何門。有學歷者注明院校。
五、摒棄舊觀念和制式,凡族內(nèi)女性,隨生身父母(包括繼入)編入世系。但外孫(女)是他姓不入世系。
六、家譜紀年,一律采用公歷。用阿拉伯數(shù)字記載到年。生年、卒年不詳(?)標明,健在者只填生年日期。
七、本家譜繼《草譜》和《譜傳》,續(xù)宗、同兩代,即從一〇六世至一一一世。
八、本家譜資料截止二〇二二年元月三十一日(辛丑年底)。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