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意盎然的2024年5月21日,中華家譜館有幸受邀,攜手一眾貴賓,共同踏上了一段探尋歷史根脈、感悟客家文化的旅程。運營負責人焦帥,應河南省客家聯(lián)合會副會長陳毅平、文史學者侯作營、洛陽市伊濱區(qū)文旅局局長以及洛陽客家聯(lián)合會秘書長賈殿強的盛情相邀,一行人歡聚一堂,共同走進了洛陽客家之源紀念館。
這座紀念館,猶如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在時光的長河中緩緩展開,將客家先民的傳奇故事和堅韌精神娓娓道來。它不僅僅是一處紀念場所,更是一部生動的歷史教科書,讓人們在欣賞其古樸典雅的建筑風格的同時,深刻感受到客家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
紀念館內(nèi)的展品豐富多彩,既有珍貴的文物古跡,也有生動的圖片影像,它們共同構建了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面,讓人們仿佛置身于那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年代。每一個展品都承載著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個細節(jié)都彰顯著客家文化的獨特魅力。
何為客家人?中山大學教授羅香林(客家學開拓者)在《客家源流考》說:“客家先民東晉以前的居地,實北起并州上黨、西屬司州弘農(nóng),東達揚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豐。換言之,漢水以東,穎水以西、淮水以北,北達黃河以至上黨,皆為客家先民的居地?!笨图胰?,又稱客家民系,是中國南方廣東、福建、江西等省的本地漢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辭海》載:"西晉永嘉年間黃河流域一部人,因戰(zhàn)亂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末,大批過江南下至贛、閩以及粵東、粵北等地,被稱為客家。"從而揭示了客家先民是源自中原的漢人。最早反映中原漢人南遷的《三山志》載:"永嘉之亂,中原板蕩。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八姓中原大族入閩,先后在閩北建安及閩東晉安定居。"史稱"衣冠南渡,八姓入閩。"
經(jīng)過五代紛爭及宋一代,中原南遷漢族與閩越族、畬族等融合,孕育成獨具特色的穩(wěn)定的群體。"客家"名稱在兩宋時形成確立。
客家民系的主要特征:
一是特定的時代背景。自永嘉之亂始,因戰(zhàn)亂避難,中原人口遷出六之有一。侯景之亂,中原漢人入贛南,越武夷。安史之亂,西京衣冠盡投湖湘,北方九百余萬戶,銳減七成。黃巢起義,戰(zhàn)火危及李唐半壁江山,國有九破,民有八苦。五代間,安史之亂至北宋初,南遷人口高達八百萬以上。靖康之難至南宋延至元初,戰(zhàn)事過半,又將南遷漢人更往南推。自此,中國人口北強南弱的格局完全改變。
二是特定的文化語言??图颐裣底顬橥怀龅奶卣鳎?舉族而遷、聚族而居,并保留了中原的風俗習慣。眾多的壁堡山寨、中原府第式的圍屋、土樓、宅院建筑,則是客家的顯著標志。而客家話,和閩語(福佬話)、粵語(廣府話)都無關系,與中州音韻(鄭州土話)相似,歷時千年不變。美國耶魯大學韓廷敦教授為文說:"客家原出北方,他們的方言像中州河南的話。"漢語八大方言之一的客家話雖在時下已日漸消退,但在歷史上曾是太平天國的國語,目前仍廣泛使用于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是古漢語的"活化石"。
客家民系獨特而鮮明的特征,區(qū)別于一般移民及現(xiàn)代城市移民的概念。羅教授為文說:"閩粵贛地區(qū)總計有33個客家縣,其中29個純客家縣。"總之,閩粵贛三角區(qū)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在客家形成、發(fā)展、播遷的不同歷史時期,各自發(fā)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全球逾億客家人共同的根據(jù)地和大本營。
近幾年,有學者對"客家是南遷漢人之說"提出質(zhì)疑,眾說紛紜。學術爭論,無可厚非。而這些論述,雖不乏新名詞,卻未能系統(tǒng)立論,不足以撼動羅氏的基本結論:以漢人為主體的客家民系,以中原文化為主導的客家文化。清代著名愛國詩人黃遵憲詩云:"篳路桃符輾轉(zhuǎn)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存三代前。"就是對客家南遷史鏗鏘有力的肯定。
英國人愛特爾在《客家史綱》中說:"典型的客家人是勤勞的、剛強的、愛國的、熱情的。有一種不侮弱人、不畏強暴的特性。"日本學者山口縣造在《客家與中國革命》中說:"客家是中國最優(yōu)秀民系。他們原有一種自信心和自傲的氣質(zhì),使其能自北方胡騎之下遷到南方。他們的愛國心比任何民系為強,是永遠不會被人征服的……客家人的精神,是中國的革命精神。"
客家五次大遷徙
說明:
1.紅箭頭線:兩晉南北朝首次南遷:西晉未年,永嘉之亂,五胡侵擾。以京師洛陽陷落溈標志,客家先民開始首次南遷。河洛客家先民大多東南遷安徽而較少正南遷湖北。南遷線路與僑置郡縣有明顯對照關系。九江(尋陽),僑置弘農(nóng)郡,九江黥布舊城僑置新蔡郡。南達贛南吉安以至南康。河洛人沿淮南線,過淮河散居合肥、壽春、廬江、歷陽諸地,過江達南京、姑孰、蕪湖和黃山篁墩。經(jīng)江西婺源和寧化石壁,到達廣東程鄉(xiāng)(梅州)。
2 綠箭頭線:唐朝五代第二次南遷:“安史之亂”叛軍以東都洛陽為目的地。唐末、后梁、后唐、后晉,以洛陽為首都,黃巢起義由王仙芝起于濮陽長垣,輾轉(zhuǎn)南方諸省后,攻陷洛陽,旋復稱帝,河南西南部變禍最慘。第一次逃難后客家先民居地,正當黃巢起義要沖。五代時期,中原禍亂,王審知諸人帶兵從九江渡江入江西和福建。河洛無寧日,只得避亂南遷,避亂江西東南(上饒南和贛水東)、福建西南(古汀州八屬)及廣東東北(清南、韶、連、惠、潮、嘉各屬)。
3. 紫箭頭線:兩宋元初第三次南遷:靖康之難,元人南侵,以東京開封和西京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客家先民紛紛南遷,贛閩粵邊也成為輾轉(zhuǎn)攻守的戰(zhàn)場,迫于外患,客家先民不得不第三次南遷??图蚁让竦竭_了惠州長樂龍川(五華和龍川)、梅縣、興寧、平遠、鎮(zhèn)平、河源、和平、蕉嶺、大埔及廣州。
4. 藍箭頭線:明清時客家第四次遷徒:明清時,客家人口日繁,以人口膨脹為主因,返贛湘,遷浙南:播廣西,填四川,播衍港澳臺。
5. 橙箭頭線:清末民國客家第五次遷徙:乾嘉之后,以太平天國運動為標志,形成客家第五期遷徙浪潮,踏波渡海外。
源自河洛的主要郡望堂號
客家精神具體表現(xiàn)在:
自強不息(人有志,竹有節(jié),有志有節(jié)世上立。);崇文重教(山脊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補漏趁天晴,讀書趁年輕。);崇先報本(離鄉(xiāng)不離土,離親不離祖。);愛國愛鄉(xiāng)(客而家焉,稱客非是客,四海就是家,處處無家處處家。)濃厚的客家文化色彩和富于求實的開拓精神,使客家人具備了堅毅勤奮、團結進取、重節(jié)自為的氣質(zhì),鑄就了客家首府之魂。
為激勵子弟刻苦讀書,客家的勸學之道融入家譜、楹聯(lián)、民諺、童謠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梅縣《楊氏族譜》載:“吾祖自八世祖仰文公,始以文學肇興,厥后書香相繼,至今且將十世,中間仕宦二十余人,登文武甲科者三十余人,恩拔副歲貢生二十余人,文武庠生一百數(shù)十余人,游大學者一百數(shù)十余人,讀書之澤,可謂長矣”。
《池氏族譜》載:“御制有日:‘從今不薄讀書人’,況宗族乎!自后,凡入泮者,眾公太及本房公太,各賀銀叁兩;補廩者,各賀銀貳兩;出貢拔貢者,各賀銀捌兩;中舉者,各賀銀叁拾兩;中鼎甲者,各賀銀伍拾兩。永為定例”。
梅縣《黃氏宗譜》,對考取功名者有明確獎勵規(guī)定:“新進文庠領花紅銀二大圓,新補廩生領花紅銀一大圓、進士領花紅銀七十大圓”。
在這座紀念館里,不僅可以領略到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感受到一種精神的傳承和力量的匯聚。它讓人們明白,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客家先民的堅韌精神和傳奇故事都將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成為激勵人們不斷前行的強大動力。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