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思源慰籍祖先,孝孫義舉萬古流芳
——省祭河支脈內(nèi)鄉(xiāng)始祖魁龍公墓陵修葺立碑現(xiàn)場紀實
汪氏始祖魁龍公墓陵位于師家灣村三道崗鳳凰嶺腹地。東南前方有巍娥崢嶸的蒼翠青山為屏,后有高聳入云的磙子嶺山脈依靠,左有雄姿威武的獅山護衛(wèi),右有碧波蕩漾的青山水庫映照,四周逶迤蜿蜒的坎坎坷坷,簡直就是一個天然筑成的美麗的鳳凰巢穴。真乃是一處不可多有的風水寶地。難怪我汪氏一族繁衍生息、薪火相傳二百八十余載,由始祖公的星星之火成就了今天的燎原之勢,其后裔子孫遍布全國各地。真可謂是根深葉茂人興旺,龍騰虎躍伏牛山。
祖墓乃先人英靈之所居,后人情思之寄托。魁龍公墓陵雖為風水寶地,但因年代久遠,其后裔散居面積較廣,加之以前戰(zhàn)亂肆虐,國力衰弱,民不聊生,族人經(jīng)濟生活較為貧困,墓陵年久失修,雜禾叢生。其面貌實難與風水寶地的名聲相稱。為告慰祖先英靈,1991年春節(jié)之后,由前河三門房的七世公汪天光倡儀并出資,汪天保、汪天貴、汪高林、汪富國、汪國明、汪石頭、汪長庚,汪建黨、汪建一、汪石磙、汪大華……等宗親出工出力,汪石頭刻寫,用水泥塑鑄了魁龍公及四子和三門房以下同陵墓的先輩墓碑,這便使得墓陵有了一定起色。值此2018年,安徽、河南兩地尋親認祖成功,并著手編修四個門房家族宗譜之機,三修理事會決定再次為魁龍公墓陵修葺立碑。隨即,三門的八世裔孫汪建敏自告奮勇,個人出資捐獻魁龍公墓碑一座。汪博不辭辛苦,踴躍拉運添墳用土。汪君旗自費用皮卡車拉運水泥等物料。汪二華也自費拉水保障工地全部用水。修葺立碑工作在有條不紊地籌備中。
二○一八年農(nóng)歷臘月十八日,雖寒意料峭,但晴空萬里。汪氏四個門房的八十多位宗親陸續(xù)從四面八方齊聚三道崗魁龍公墓陵,他們個個心潮澎湃,思緒萬千,爭先恐后地將“孝孫義德,追根思源,安徽汪氏支脈、內(nèi)鄉(xiāng)始祖魁龍公墓陵立碑儀式”的橫幅豎立于墓前大路邊。待主持人汪建敏宣布儀式開始,所有到場的汪氏宗親便靜默鞠躬拜謁先靈,鳴鞭點炮祭典祖先。接著便分別由三修理事會會長汪丙華和名譽會長汪石頭發(fā)表了相關不同內(nèi)容的講話。接著按理事會議定由立碑儀式總指揮汪丙華安排分組施工。以汪建敏、汪華恒為正副組長,汪石清、汪建波、汪學志、汪學禮、汪東澤、汪金玉、汪君恒、汪英杰、汪偉、張文立、吳明朝、吳彥龍、吳征等十余位年輕力壯人員負責拆棄舊碑運立新碑;以汪玉旗、汪石磙為正副組長,汪生林、汪大軍等負責墓碑地基平整和水泥澆鑄;以汪子強,汪建中為正副組長,汪大國、汪子安、汪海定、汪富國、汪建益等負責挖栽柏樹;汪獻有、汪六韜負責三道崗地緣關系協(xié)調(diào)及中午伙食安排;汪君斌、汪君崇負責拍攝儀式活動畫面;汪大華等負責燃放鞭炮?;顒与m分工明確,但大家還是積極主動地通力協(xié)作,特別是龍鳳的汪學志、土門的汪三春和汪家溝的玉興夫人,雖散居較遠,但干勁卻非常實足。直至下午1時多,修葺立碑活動全部結(jié)束,各位宗親回首凝望著莊嚴肅穆的五塊黑色墓碑和青綠欲滴的塔柏樹,個個肅然起敬,熱血沸騰,戀戀不舍地不約而同驅(qū)車到七里坪食堂毫無怨言地補上一頓簡單的午餐。
魁龍公墓陵二次修葺立碑,煥然一新,生氣勃勃。但遺憾的是,因為所籌資金不足,原先規(guī)劃墓陵四周的圍堰尚未動工完成,有待今后繼續(xù)籌劃和努力。
蒼天為證,先祖有靈。由于先輩英明遠見,嘔心編制紅軸族譜,才得以始祖魁龍公這一支脈能夠認祖歸宗,完整還原宗族源遠流長的歷史面貌,進而完成續(xù)修族譜和立碑祭祖的家族偉業(yè)。為此,三修理事會代表全體族人及后世子孫謹向民國年間創(chuàng)修布譜的祖先們深深地鞠上一個崇敬的躬禮。并向二修、三修和為家族公益事業(yè)做出特別貢獻的宗親們學習致敬!你們是家族的精英和學習榜樣,你們無私奉獻,勇于擔當,譜寫了家族的華章,創(chuàng)造了家族的輝煌。這是家族尚德精神的傳承!這是親情力量的匯聚!這是汪氏家族興旺和大愛的贊歌!為族續(xù)譜,為祖修墓,功德無量,千秋流芳,萬世敬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衷心祝愿:
祖陵寶地千古秀,鳳凰陵孕育汪氏萬代興!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