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縣石雁坪《王氏家乘》封面圖)
忠縣石雁坪《王氏家乘》終于和大家見面了!這是始祖子讓公及其后世子孫的一部家譜。
如今,王氏后代早已遍及大江南北,或種植耕,或求學經商,或鍛造科研,或戍守邊疆。
我從哪里來?家譜有記載。我到哪里去?家譜有延續(xù)。作為王氏后代,有“不知從哪里來”的缺憾嗎?有“相見不相識”的尷尬嗎?
“家庭和宗室同是人生的兩個支撐點,有家才有族,有族才有人的共同體和國家。只有全家人的和睦敦睦,家庭才有暢旺;只有全體族人齊心協(xié)力,家族才能昌隆…只有各族人民的配合奮斗,國家才能繁榮富強?!泵珴蓶|主席對于家族和家譜,曾發(fā)表過這樣的談話。他還說“祖宗都不敬,談何愛國?",這是不是在警醒我們每一個后人呢?
據(jù)譜載,明朝晚年宦官當?shù)?、?zhàn)亂頻繁,石雁坪王氏譜牒遺失散落,未能完整地留傳后世。清朝咸豐年間,第九世裔孫桂峰公勉勵其子王密小坡重修宗譜,編就歐式體系的《王氏家乘》。新中國成立前夕,已制成48套家譜,均分三房。家譜再歷七十余年滄桑變化,于世間更是寥寥無幾。所幸恩施第十四裔孫王培剛藏譜完整。
《王氏家乘》留存了下來,以新的面貌出版發(fā)行,這是國家給予的眷顧,感謝這個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我們家譜所弘揚的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也應當成為王氏后代的精神標識。
2015年秋,忠縣十六世裔孫王中華萌生編寫家譜的想法,聽說豐都叢樹灣有王氏家譜,并專程前往探尋。幾經周折,終于見到發(fā)黃、線裝、有缺漏的《王氏家乘》,于是去掃描打印并進行傳播。
2016年春節(jié)期間,豐都十七世裔孫王運濤從楊柳沖長輩王本裕老師那里借閱復印本《王氏家乘》。后轉其堂兄王運彬閱讀,豐都四坪十五世裔孫王永光手抄,從而,引啟豐都王氏族人讀譜、續(xù)譜的極大興趣和關注。
《王氏家乘》的文字記載,從小的方面講是一部家族史,它有譜序、凡例,有傳記、祖訓,也有字派和世系,其結構明晰,科學規(guī)范。從大的方面講,它宣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振奮人心,凝聚力量,堪稱王氏族人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2016年冬,忠縣幾位退休干部,專程到豐都縣城就續(xù)譜事項與豐都族人代表接觸磋商。與會者一致認為非常有必要把家譜繼續(xù)下去。作為修譜倡導人的王中華,奔走相告,上下協(xié)調,組織族人代表在忠縣縣城聚會聚餐,共同探討修譜事宜。
2017年元月,續(xù)譜編委會建立,從此,就開啟《王氏家乘》的采編旅程,編委在沒有經費保障的情況下,本著對王氏先祖的敬意,憑借各自的熱情積極投入工作。
彈指一揮間,轉眼就到了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疫情,再次影響了我們的進度?,F(xiàn)在,我們的譜書算是出版了,能否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也只能待時間去檢驗,因水平有限,其中的疏漏和失誤,望海涵。
“不有譜以緊之親親之誼幾乎息矣!"講譜書文字載錄對于維系親情的重要作用,而家譜對于團結族眾,繁榮家族的關系,說法也已經很多,無須贅言。1舊譜以文言文的方式記錄,閱讀時或許還是存在一些障礙的。為了能讓差不多的族人看得懂,能明白,去傳承,我們小心敬慎,再三研讀,在正文之后,多輔以大概,按現(xiàn)代人的閱讀習慣布置版面,對于其中的牽強和錯誤,還望大家批評指正。
老譜中,有的內容受時代局限,希望大家以唯物辯證的態(tài)度來對待。受封建思想的影響,王氏女子是未入譜的,對于“能頂半邊天”的王氏女輩,編委征求多數(shù)族人的同意,不因循守舊,不固步自封,也有寫進各大統(tǒng)系之中,使其占一席之位,也僅錄入較為簡潔的文字,不影響王氏正統(tǒng)。
網絡時代,數(shù)字時代,《王氏家乘》的信息采編運用了云端數(shù)據(jù),為此,還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電子譜,可視為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假使這種嘗試能為未來的續(xù)譜帶去些許便利,我們甚為欣慰。下屆編委或后起之秀如能對王氏家族現(xiàn)有32字字派有所接續(xù),是一大功德,或四字,或八字均可,與王字關聯(lián),沿襲第十世矩民公的本意。
《王氏家乘》得以再版出書發(fā)行,承蒙王氏后世子孫的通力合作和鼎力支持,文末附上捐資名錄,以資留念,揚其芳名。真誠感謝為譜書面世而付出金錢、汗水和時間的王氏族輩!
不知所言,聊以代序。
十七世裔孫運學敬撰
公元二0二0年庚子冬月谷旦
(忠縣石雁坪《王氏家乘》書脊圖)
一、王氏家乘原序族之有譜舊矣。溯肇祀以迄云耳遞傳而降,往往親盡等于涂人者有之。原其始,則出自一人之身,所支分而派別也,不有譜以系之親親之誼幾乎息矣。今王公小坡之作譜也,其殆有尊祖敬宗之思乎?王之先啟于周,其入川也,至明洪武二年始也。其后來居忠洲石雁平也,自子讓公始也;其創(chuàng)建宗祠也,自欽明公始也;其增置祭田也,自桂公始也。余自去年布鐸于斯,見其山川瑰奇,聳拔,澄澈。每以地靈十其人杰。而王氏族果彬彬蔚起,后先相望,雖古稱之珠樹,i有過耶?王氏子姓蕃衍將不勝紀,而小坡克承先志,獨以家乘為汲汲,此舉非漫然者。且序次本支,詳載塋域,所謂上治祖考,下治子孫,禮日尊祖,故敬宗,故修族,小坡有焉。蘇子曰:"觀子譜孝弟之心可矣,由然生矣?!庇嘤谒棺V亦云,是為序。
道光乙西科舉人特授忠洲學正堂候選知縣謝廷獻拜撰
(忠縣石雁坪《王氏家乘》內頁圖)
二、王氏家乘原序自古圣人視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我輩讀圣賢書,不可不常存此心。縱不能得志行道,亦當視一家如一人,視一族如一家。顧其家,務在敦、孝、友而睦族,必先一子姓。我王氏系出姬姓,代有哲人,從古及今,凡縉紳先生及原郡宗譜,無不深志詳明矣??嘉蚁热嗽槌强h,居孝感鄉(xiāng)。自明洪武二年人川,厥后仍回原郡,及成化洲執(zhí)政。王恕以周宗知我子讓公人品學問,延至京師,教其子弟。子讓公雖僅副貢,而正直端方,素所景仰,凡除奸去佞皆與聞之。及執(zhí)政,以直言不納致仕歸隱。我子讓公聞先人相傳,吾蜀渾樸,爰聚族于茲,隱居石雁坪。教子弟以陶朱種植之業(yè),至今十三世矣。所攜先世譜牒失墮。厥后手書,遺子孫,經兵癸流離,后復殘缺難考。幸先大父欽明公,因宗族遺業(yè),捐金五十贖回權子母息,同族人創(chuàng)建宗祠。然族譜未修,將代遠年,湮先人之邱墓有迷失,而不知其所者矣。后人之支派有混淆而莫辨其緒者矣。先君桂,公,易簧洲猶論篇以修譜遺命。予以殘缺有難色,先君曰:“昔太史公作三代世序,引孔子序《尚書》界無年月,疑以傳疑,蓋其恢也!子姑效之,以俟后之搜羅、補聾耳。否則,遲之又久,欲問故事,老成盡矣,更有數(shù)典忘祖,拜墓認宗之慮。予素志睦族唯唯聽命,誠以尊卑無譜,長幼何以有序?嫡庶無譜,大小何以攸分?古人譜賢良,示勸勉也,譜絕世,示矜恤也??至懵鋭t譜載遷徙,欲通問則譜注里居,敦本睦族修之,安可緩乎?"于是詢于族人,考其生平,查其世次,晰其里居,辨其墟墓。仿毆譜五世一偏,命子元慶依次編序,恭書成本,絲牽藤貫中仍自條分縷晰。竊取微言注明,《凡例》十條,并付棗梨以傳后世,使人知篤親有道,雍睦有方。但譜牒特其文耳,敦敘實事須見諸公行。尤愿我族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無不齊,庶不負予視一族為一家之意,即不負先君遺命之意,且有以仰體圣天子親天下為一家之意也。是為序。
咸豐十二年孟春月谷旦裔孫盔頓首謹撰
(忠縣石雁坪《王氏家乘》彩頁圖)
三、凡例吾族代,經屢易名,多雷同。如綱、紀、福、壽、珍、貴等名,三世、七世、十世重見迭出。昔以失諸茫然,今后豈容再誤。十世矩民公,曾采選與王字相貫者,就八世至十一世勉成一句,另以二十八字次序前后續(xù)成七句,凡三十二字可傳三十二代。不至重復,載錄于左,嗣后,賢裔如式編讀,以一子姓。
編修族譜應從首至尾合一次序,因兵贅,后譜牒遺失,二世三世之中,僅聞獻夫傳其人之世代,有未識其所自出者,亦僅疑以傳疑。故自第六世分為三大支,可免含糊混錄之嫌。并有簡捷易查之便,兼之名再雷同,亦有某支之別,其實文法、牒式毫無混亂,以重收族。
凡有立業(yè)異地,新遷他邑者,于本名下注明原自某地新遷某地,系某地王。王氏使子孫知其本源,庶免數(shù)典而忘所自,或將來續(xù)修亦須注明其子某遷某地,嗣后追溯本源,以便查考。
凡繼立必書:某子繼立某為嗣,僅遵例治,使其不遺本。生父母先后脈制不至,幼子隨母,亦必注明某子隨某繼養(yǎng),以便歸宗。若隨母帶來及報養(yǎng)義子,概不混錄,以重宗桃。
祠堂為先人憑依之所,為子孫所不可忽者也。春秋祭洲傻然,如有所見焉,然為有所聞焉,必須嚴加修,以重禮祀。
墳塋乃先人痊玉之區(qū),為子孫一脈所關也,必注明某山、某地、某向。凡墓木護蓄蔥蘢,如觀先人之衣冠焉。墳石補砌端整,如瞻先人之堂室焉。務需常勒省視,以重本源。
族人甚眾,固有親疏,然以先祖視之均是子孫。若不體恤相關,何以見先人于地下?故范文正公不認獨想富貴,以息奉分給族人。又聞古人云,不能厚贈以金,亦需相贈以言,以篤親親之義。我族中多讀書明禮之士,不乏能言之人,縱不能致富貴與族人分給,當春秋季期,凡敦、孝、弟、篤宗族之理,不可為之講明乎?即有未到之人,或與燕會,亦可演說,庶使人之孝順,家盡雍睦,祖宗自然歡喜。此不過親一族如一家,即兄弟既翕、父母其順之理,乃中庸之道,亦是分內之事。務需相與講究,以明人倫。
族中有孝順、真心讀書、立品、修德、積善者,入《士行傳》。坤幃中,有孝順翁姑、尊敬丈夫,善稱子系者,入《婦范傳》。若女子或居家室出嫁,有貞烈節(jié)孝者,入《女德傳》。然必蓋棺論定,勿踏生繪霍光之悔,亦不得以有玷之士持勢攙入,至令人視為無足輕重,反使無瑕者,亦不足珍。若屏文碑敘,雅作,如雙壽合敘,附《士行傳》,母壽貞銘附《女德傳》,即讀書明理之士,治產裕后之人,亦必于本名下記敘數(shù)語,慰其生平苦心,以勸后人。
族中有植助金寶、增產益費、勸諭族人、息訟解紛、不受賄、無偏祖者,族中為之立贊,以旌大義。
吾族崇重詩書、祠規(guī)條例,鄉(xiāng)試轎費,童試卷價,人學賀儀均已遵行。凡得一步功名即將其文刊錄,使后人考核有據(jù),一以勉慰前功,一以興起后學不愚,沒世不稱也。積久篇多刊為《王氏遺集》,雖不敢以向世,可作先人之手澤存留,以志不朽。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