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鄉(xiāng)市平原新區(qū)王祿村王氏宗譜
二〇〇三年修譜序
披閱經(jīng)史,擴觀古今。考我王氏乃太原苗裔,洪洞世胄。于明初定鼎。我始祖攜家奉檄來為滎邑之民。地處黃河之北,太行之陽,泉甘土肥,林木蔥茂。咸陽之地,其后必有興者。乃擇其地而家居,命其理日王祿店。后以滄桑數(shù)變,旌旗屢更,宗卷遺失,人徙四方,考祖宗之美德,無從繼承;后人冠益之美,難以傳述。族人莫不感嘆。幸有南門十二世孫廷君公、北門十四世孫庚公等,深念祖德宗公之隆,木本水源之義,乃思前譜既失,后譜不修。有愧祖宗之恩德,昭穆無序,支派難辨,何以承前啟后耶?故首倡修譜之舉,族眾樂從。乃訪諸老,查碑記。蒼公以上墳?zāi)剐辛校M莫考。蒼公以下,支派明晰。故依眾意,以蒼公唯一世祖。俾后世再修斯譜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此前譜之失,后譜之繼者之概述也。
一九八三年修譜既成,族長向終宣布,自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被紅衛(wèi)兵拆毀譜之慘狀,有目共睹。今廟址雖存。然一片瓦礫、滿院荒蕪。凄涼不堪入目。路人無不慨嘆。況我孝子賢孫、心何以安?今逢盛世,政治清明,人心向善,安居樂業(yè),不于此時修廟更待何時?族眾莫不贊成修廟之舉。南門十二世孫廷公君、北江十四世孫庚公、總理建廟全責;南門十五世孫錫釗公和北門十六世孫長安公,東門十六世孫景功公、南門十六世孫恩廣公、恩禮公等為助理,乃于九三年前三月,就廟原址動工,不日即成。殿堂宏偉古樸,莊嚴肅穆,階臺甬道相與接連,春秋祭祀,億萬斯年,其有場所也。此特子孫報本念祖之地歟,今后神靈有妥,子孫心安,建廟之功,厥大美哉。
我祖遷滎邑以來,計六百余年矣??计涫蓝嗍酪印J朗聹嫔?,江山幾易,名門望族,多有埋沒,而我王氏歷久弗替。雖賴祖德余蔭,亦是后嗣賢哲,不違庭訓,素習禮儀,孝悌之所考也。后以繁衍,丁壯日盛,瓜瓜瓞瓞,濟濟滄滄,溥大河之南北。盡碧天之東西,吾族之盛,可列百家之大族也。
自八三年修譜、迄今十有余年。新生孺子,正復(fù)不少,禮在續(xù)入童子譜。前童子譜成丁受室者,也復(fù)更多。今恐年久失修,再修不易。所以族長廷君公受族人之請,向眾指示修譜之責,囑南門十五世孫錫榮公及南門十六世孫恩文公等執(zhí)筆之責。余自受命之日起,食不甘味,家不惶理,晝夜梳理,何敢憚勞?遵循前規(guī),率由歸章。前譜缺而無傳者仍缺之;誤者正之,略者詳之。成丁受室者皆入正譜。子孫雖繁,注目而支派分明。千家萬戶,儼然昭穆有序。
復(fù)經(jīng)合族研究,決定取消養(yǎng)義子譜,但須在譜中注明。謝世之后,可葬祖不得歧視。
前有族人來家聯(lián)系,因蒼公以下譜牒無從查考,來人不果而返。近在關(guān)帝廟古碑載有與蒼公同時期者王姓數(shù)人:即王倫、王城、王堂、王隆、王謙、王銀、王禮、王桂、王恭、王太、王虎、王林、王瑀、王文、王全、王鑾等十數(shù)人。被是否某人之后,也有可能。若被再來,盛情款待,不可冷遇。
今譜幾經(jīng)繕修,幾經(jīng)校對,明顯無誤。裝訂成冊,藏之石室,密之金匱,以確保家乘之永存也。
余拙筆,本不能文,因受族長之命。族人之托。敬撰數(shù)語,列諸卷端,使后嗣覽此譜者,略知我族遷徙之始末,修譜建廟之概況也。
南門十六世孫 思文 頓首敬撰
理事:南門十三世孫 建華,北門十四世孫 庚
編修:南門十六世孫 恩文
校正:北十六世孫 長安、東門十六世孫 景功、南門十六世孫 恩民
公元二〇〇三年六月
(修譜序摘自河南新鄉(xiāng)市平原新區(qū)王祿村王氏宗譜)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guān)注我們